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官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9-03
在钢铁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首钢集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练好坚守企业本质的“内功”,始终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提升经营质量资产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强筋健骨,推进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转变。
——首钢高强轻量化、长寿命高耐蚀汽车板产品投入市场,每年为下游用户减少碳排放102万吨;
——首钢新能源变压器用低噪声取向硅钢噪声较传统产品降低3—4分贝,相当于从城中街移步至会客厅;
——首钢镀锡连续突破厚度设计极限,生产规格拓展为0.119—0.6毫米,高端板材实现关键技术跨越;
——首钢能源用钢、桥梁钢、船板海工钢等产品效益提升明显,中厚板打造第四大战略产品取得显著成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首钢凭借坚定的决心、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引领 打造比较竞争优势
首钢坚持“一引领两融合”,不断拓展和丰富创新认识论、方法论,以卓有成效的价值输出和实现,让创新成为首钢破解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成为新时代首钢创新发展的崭新名片,更成为新起点首钢启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行稳致远的强劲引擎。
产品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汽车板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前三,成为宝马、北汽、长城等国内主要汽车品牌第一大供应商。聚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产品应用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全覆盖,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镀锡板产品突破技术壁垒,DI材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蝉翼钢用于党的二十大明信片、北科大录取通知书等文创产品制作。在重大工程领域,首钢桥梁钢供货金沙江特大桥、怒江特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海上风电钢供货山东半岛胶州湾、广东青州等海上风电场,中厚板在打造首钢第四大战略产品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生产工艺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半年,首钢技术研究院联合各生产基地聚焦“四个制造”,自主开发“基于大模型的精整工序智能排产决策系统”,机组分配准确率超99.2%,排程规则符合率达100%;在首钢股份开展铁前提效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实施高比例球团冶炼等技术;在首钢京唐首次实现高锰钢冶炼,产品表面质量良好;首次实现55%以上废钢比9炉连浇试验,突破国内大废钢比连浇炉数、行业废钢比例的最高纪录。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首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拥抱数字化浪潮 打造智能工厂
“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转了更好,而是不转没有出路”“数智化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还需因地制宜”……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首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打造更便捷、更精准、更协同的智能化生产体系。
首钢智新入选国务院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首钢京唐入选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首钢冷轧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开发了智能排程、知识图谱等67个数字化用例,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生产制造周期缩短18%。在营销与采购方面,首钢搭建了智慧营销平台,与宝马等20余家重点客户实现数据库对接,高端领先产品销量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开发了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经营管理平台,产销协同效率提升60%,库存降低15.3%。在物流领域,首钢京唐携手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启动5G专网改造,提升了5G专网的独立性、承载业务的高可靠性;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全场景物流调度模型,实现了运输计划自动编制、运输任务智能分配、运输车辆智能调度等全流程智能化覆盖。
打牢产业升级之基,提升运营管理之效,增强价值创造之力,首钢股份数字化转型成绩突出。年初,铁水温降大模型惊艳亮相《新闻联播》,营销客服大模型提升了服务效率,优化了客户体验,助力了精准营销,推动了业务增长;厂内物流一体化管控平台智新区域上线试运行仅3个月,实现平均提效11%;数字化调度一体化管控平台的搭建,将非计划停机调度管控延时从40分钟缩短至2分钟。这些数字化应用场景,让首钢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飞跃。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担当社会责任
在国家“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既是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破解“内卷”的新赛道。首钢坚持“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切实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首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生产运营之中。首钢股份围绕国家政策、低碳行动规划及客户需求,上半年,有效推进39项降碳措施项目落地,快马加鞭推进近“零”碳排放冶炼高品质钢示范项目。首钢迁钢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首钢京唐建成世界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首钢朗泽的创新更具颠覆性——建成全球首个全流程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实现对钢铁工业尾气的高效清洁利用。这些突破让传统高排放的钢铁产业走向绿色低碳。
绿色已成为首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首钢积极搭建智慧碳管理平台,力争在低碳赛道上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首钢与客户共同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持续巩固低碳先发优势,建立汽车板低碳产品价格体系。上半年,与一汽大众正式签署“绿钢”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中山庆琏举办40%可溯源循环材料低碳项目发布会,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开发50%大废钢比免涂装电力塔架用耐候钢并实现应用转化,树立热系绿钢产品行业应用典范。
在节能减排方面,首钢同样成果显著。首钢股份2号2650立方米高炉、8号360平方米烧结机在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中问鼎“冠军炉”,多项节能改造项目推动极致能效走深走实。首钢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重强链补链延链 构建产业生态
强链补链延链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首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首钢聚焦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不断发力。首钢京唐在氢能领域,积极研发形成较为完备的输氢管线钢产品矩阵。B/X42/X52/X60/X65MH全系列输氢管线钢,突破了氢脆损伤、低温韧性等6项关键技术瓶颈,主持编制《氢气输送和存储管道用钢板及钢带》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行业标准体系,从标准层面补齐产业链的软环境短板,保障产业链健康发展。
矿产资源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铁矿产资源保障方面,首钢矿业作为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营业收入、利润、精矿粉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预算进度。露天采矿坚定不移高打总量,最大限度延长露天服务年限;地采生产全面落实资源保供工作方案,确保生产与扩建工程投产顺稳衔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升供需两端“全天候”发运能力,建材产品产销两旺。首钢国际统筹协调产运销,合理调配资源,切实保障基地资源稳定供应,为钢铁主业的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首钢国际钢贸不断拓展出口渠道,钢材出口实现量质双升;首钢工程海外工程拓展初见成效,出口签约大幅提升;服务产业打造一流服务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拓展海外市场,首钢不仅扩大了产品销售范围,还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
产融结合相互赋能 双轮驱动发展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首钢积极探索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资本运作质效。上半年,首钢基金持续推动产业精准投资,科幻基金向云鲸智能项目出资7000万元,招引其子公司入驻融石广场。助力找钢网于2025年3月10日港股上市发行,树立了“以资金之水润泽实体经济”的标杆范式。冬奥广场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引入中科闻歌、因时科技等代表性企业,举办“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融资路演”“机器人相关数据标准编研启动会”等一系列产业活动,助力项目招商和入园企业发展。“十四五”以来,首钢基金从早期的财务投资,逐步转向“战略投资+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资产精益运营”。与通州、石景山、顺义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管理规模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由期初的3.27%降至3%,为安全稳定获取收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融结合可以更好地协调产与融的关系,促进实业与金融的业务模块获得协调发展。首惠产融不断强化“金融+科技+共享”属性,围绕下游销售规模的产业链资源,提供了综合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十四五”以来,京票规模屡创新高,新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0余家,平台企业总数达到4850家,流转层级超过10级,成为北京市属企业首家;创新推出“到货通”“发票通”“保理通”,覆盖供应链金融全场景服务,较好地完成集团战略部署。首钢京票业务初步打造了围绕首钢京票应用的生态链圈,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流动性支撑,丰富了集团金融工具箱。
推进发展质量转变,不能被动防守,而是要主动重构竞争维度。首钢集团坚守企业本质,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强链补链延链和产融结合、提升资产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面向未来,首钢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一引领两融合”为战略路径,在技术创新中锻造“硬核实力”,在数字化转型中激活“智慧动能”,在绿色低碳中抢占“发展先机”,在产融协同中实现“深度赋能”,在拓展产业生态中构建“共赢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