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公众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全国人大代表高祥明:坚守创新初心 勇担大国重器使命
发布日期:2020-06-02
来源:中国冶金报
“今年的两会,虽说迟到,但并未缺席。”全国人大代表,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十分激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召开两会,充分表明我国经受住了这场异乎寻常的考验,稳步从‘双统筹’走向‘双胜利’。可以说,这是一次直面挑战、坚定信心的大会!”
高祥明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他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和“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这两部分内容印象尤其深刻。
“实现中国制造的强大,材料是基础。钢铁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责任重大。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我国钢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和品种质量也在世界领先,钢铁业理应成为中国制造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高祥明在接受采访中这样肯定“创造”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回想起3年前习总书记走进太钢钢科公司的场景,高祥明激动地说:“2017年6月,习总书记走进太钢钢科公司,实地察看高端碳纤维研发、生产情况,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创新方面继续加把劲,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3年来,太钢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加劲发力。今年5月12日,总书记再次考察太钢,再次勉励我们要不断勇攀科技高峰,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太钢力量。”
高祥明表示,近年来,太钢创新发展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及时反思,总结制约行业发展的产业集中度过低等问题;及时行动,针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进行突破;及时总结,向全行业分享创新发展的“太钢经验”。
提高产业集中度 为行业创新发展提速
高祥明坦言,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依然突出。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钢铁企业在掌控战略资源、维护市场秩序、加快技术创新、加强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实现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高祥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钢铁行业要为加快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而努力。“近年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经典案例为跨地区、跨所有制混改发挥了示范作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尽快修订完善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彻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有力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尽快实现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明显提升。”高祥明进一步表示,“具体应当采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落实土地政策、加大财税支持、提升金融证券服务水平、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措施。”
“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仍存 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高祥明表示,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存在一些“卡脖子”产品和技术,严重影响国防和国民经济安全,亟待突破。如何瞄准关键补短板、啃下“硬骨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是中国钢铁业发展之路上不得不思索的问题。高祥明表示,这些“卡脖子”产品和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产品上,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高祥明以主要应用于环保脱硫脱硝行业、氟化工行业等的镍基合金825卷板举例说明。他表示,由于受国内装备能力限制,以及连铸炼钢等难题尚未解决,目前我国还不具备生产镍基合金825卷板的能力。
“高频滤波器是高频电机控制系统的关键器件,高端产品广泛用于电动汽车、高转速数控机床等领域。制造高频滤波器的核心材料是高质量软磁超薄合金,目前这一领域的高端材料主要从德国VAC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进口;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US630冷轧板主要应用于电子电路行业印刷电路板和覆铜板的模板、食品行业传送带以及竹木行业用模板等的制作,这一产品目前国内没有厂家生产,主要从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进口,售价高昂,生产周期长;NM450以上高等级耐磨板主要依赖进口瑞典SSAB产品;膨胀合金4J36,0.02mm厚属OLED显示行业‘卡脖子’材料,目前全球90%材料来自日本公司,国内不能提供。”高祥明列出了多个目前还不能够实现国产的品种。
第二,在关键工艺技术上,主要是钢质纯净度低、材料的洁净化制备技术水平低、装备水平功能精度低、生产操作精细化、智能化控制水平低,制约着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高祥明直言:“有些产品虽然能够生产,但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与国外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第三,在环保技术上,目前,节能环保、污染治理的工艺技术有待实现根本性、革命性的突破。“工艺技术的先进适用性不够,致使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投资巨大、运行成本极高,对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高祥明表示。
“实现上述突破,钢铁行业任重道远。习总书记讲过,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高祥明进一步强调,“快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自主创新是第一动力和根本路径。”
保持创新定力 奋斗实干显担当
高祥明表示,近年来,太钢坚持自主创新,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了“手撕钢”、笔尖钢、核电用钢等一批高精尖特产品,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在世界叫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形象,提振了中国制造的信心。
谈到一系列创新成果,高祥明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分享了“太钢经验”。
一是始终葆有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定力。“习总书记要求我们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年来,太钢始终坚守自主创新初心,勇担大国重器使命,无论市场形势怎样变化,都始终保持创新定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无论业绩怎样波动,都始终稳定增加研发费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国家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精品,不断扩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占比,铸就独特竞争优势。”高祥明说。
二是培育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据高祥明介绍,近年来,太钢在企业大力倡导“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致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理念,形成“允许创新有失误、但不允许不创新”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沉下心来创新,在厚积薄发中引领行业发展。“太钢‘手撕钢’就是创新研发团队历时两年,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经历700多次失败而取得的。如果没有创新的恒心,没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文化,是不可能成功的。”高祥明表示。
三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近年来,太钢大力推进协同开放创新,对内以公司技术中心为主体,实行战略经营管理体制,每年组建数十个跨部门的联合开发团队,进行重点品种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对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四是打造一流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这些年,太钢坚持科技人员‘有多大能耐,就给多大平台’的理念,推行以价值为导向的重大课题命题承包制,让科技人员自由组队、自主选题、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实行即时激励、精准激励。”高祥明介绍道,“太钢在全集团推行包括科技人员、能工巧匠在内的首席师制,坚持定期评审,动态调整,显著提升科研技术人员的待遇,真正让人才既有恒产又有恒心,沉下心来搞课题,专心致志谋创新。”
“习总书记告诉我们,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太钢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我们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努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为中国钢铁工业、为中国制造贡献太钢新的更大的力量。”高祥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