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与“十五五”蓝图谋划的关键节点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
会议总结了上半年钢铁行业发展的得与失,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自律”二字被反复提及,成为贯穿会议始终的关键词之一。
回顾上半年,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不平凡,成绩令人鼓舞。在一组组表征成绩的数字背后,“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0%”格外显眼。显而易见,在国家未出台强制性控产政策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在把控生产节奏上更加自如了。
钢协会长赵民革点出了关键:“上半年,钢铁企业对行业由‘增量发展’到‘减量优化调整、存量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变化有了更加现实、更加清醒的认识,采取的控产量、调结构、优品种、强管理、降成本、防风险等各项措施也更加务实。”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钢铁企业从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型的自觉跨越。
上半年,得益于国家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所采取的产量调控措施显效、行业自律控产力度加大,叠加钢铁企业积极探索生产经营新模式,在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利润实现合理回升。上半年,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592亿元,同比增长63.26%。用产量“减法”换来利润“加法”,是盲目增产冲动对理性发展思考的让位,说穿了,这是自律的力量。钢铁行业正以自律为火,锻造更坚实的发展根基。
然而,庆功为时尚早。全球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内需“火苗”也不够旺,国际贸易通道时常“堵车”,钢铁行业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考验着钢铁人的韧性与智慧,这是我们躲不过也绕不开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律控产稳运行是上半年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原因,也是实现行业效益逐步向可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合理盈利水平回归所必需的。自律不是一阵风。在没有出台更有效的市场化、法治化产能产量治理政策前,自律控产仍是适时调整生产强度、建立供需平衡的最优解。现在多一分供给的克制,将来就多一分发展的韧性。
钢铁行业要绷紧自律控产这根弦,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不能只算自家小账,更要算行业大账;不能只看眼前小利,更要谋长远大利。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7倍,这不正是“少即是多”的有力证明!
钢铁企业要把算盘打得更精细些,不要再被“规模情结”所绑架,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根据订单情况合理调整生产节奏,避免形成“增产不增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内部挖潜的成效弥补控产可能带来的短期影响,在自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价值从不仅仅体现在体量上,更在于带动整艘中国钢铁巨轮行稳致远。上半年,20家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7%,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龙头企业在行业调整期主动扛责的魄力,值得点赞和延续。但发挥带头作用或许还不够。龙头企业凭借其在行业中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影响力,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加强与中小钢铁企业的沟通协作,分享控产经验、互通市场信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样既能避免各自为战的“内卷”,又能形成抱团取暖的合力。
监管这把“尺子”也得拿稳、用好。对于自律成效突出的企业,在政策扶持、行业评优中可以给予适当倾斜;对于违规超产的,可以采取通报批评等措施,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价值导向。
钢铁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钢协理事会精神,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相信,当自律成为钢铁企业的共同语言、控产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时,钢铁行业一定能摆脱“内卷”泥潭。
中钢协理事会的大幕虽已落下,但吹响的自律号角仍在耳畔回响。我们仍要咬紧牙关持续攻坚,将自律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