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公众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行业动态
经济观察:中国钢铁业真的“大而不强”吗?

发布日期:2021-06-28

 

中新社湖北黄石6月25日电(记者庞无忌)从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25年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近57%。但多年来,在航空航天、铁路、军工等领域,部分钢材仍需要从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中国钢铁工业也一度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

中国钢铁业真的“大而不强”吗?中国(黄石)特钢产业发展大会25日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在多位与会专家的讨论中,或可一窥钢铁业特别是特钢行业的发展前景。

李新创在大会上表示,其实,钢铁业是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首先,钢铁业背靠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2020年中国国内钢材需求量就高达9.95亿吨,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7.9%。这也意味着,只有约2%的钢材需要进口。

而且,李新创说,中国钢铁业有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同时,还能提供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在钢铁业相关学科冶金和矿业领域,中国学科排名为全球第一。这些都让中国钢铁业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问题同样存在。专家认为,撕掉“大而不强”标签的关键主要在特殊钢领域。特钢(即特殊钢)主要用于机械、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交通、铁路以及新兴产业等,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大会上指出,特殊钢代表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制造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发展的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品种,绝大多数与特钢和用户行业有关。可以说,特钢及特钢产业链肩负着振兴“大国重器”的使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表示,中国特钢产业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品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钢铁短板材料70项,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能源等8个用钢领域,年消耗量约220万吨左右,主要是特钢。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用轴承钢,四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耐热钢等,主要依赖进口,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实现“自主化”和“走出去”的掣肘。

二是部分关键材料质量仍需提升。在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领域,中国钢材产品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一些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高端产品的质量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均衡,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导致下游用钢企业对钢材性能判断不准,加工工艺容易出现偏差,阻碍中国钢材大规模进入高端领域。

特钢领域如何补短板,让“大国重器”真正挺起“钢铁脊梁”?

辛仁周建议,要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略性领域、部分基础产业领域及前沿性领域等。他建议,把特钢行业发展列入国家重要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全流程全产业链强化管理和协同创新,并为已研发成功且通过认证产品的量产和推广使用创造条件,增强用户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则表示,钢铁工业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实时信息极度缺乏,因此,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钢铁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认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须依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黑箱过程实际上也是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最佳场景,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是钢铁业特别是特钢行业崛起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