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官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9-03
新钢集团厚板事业部以“矢志攻坚、笃行不怠”的劲头全力突破新产品研发,截至7月底交出亮眼答卷:21个新产品从产线走向市场,11个为“新钢首发”、10个为改进型,一批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既为企业增创效益,也提升了“新钢制造”在高端特种钢材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客户的声音,就是研发的方向
今年以来,厚板事业部紧扣“调优品种结构”战略目标,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守“新品开发必依托客户订单与市场真实需求”的原则,成功实现从“坐商”到“行商”的主动转型。
上半年开发新品包括耐磨钢板BSI450D、铁标耐候桥梁钢Q420qDNH-TB等11个新钢首发产品,以及高温特性要求的P355GH等8个改进型产品。目前,这批新品已全面覆盖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桥梁建设、工程机械等关键战略领域,为下游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在新品开发的前端攻坚环节,营销团队主动前移服务端口,以“贴近市场、直面客户”为核心,深入一线精准挖掘需求。今年1-7月,营销中心不仅累计走访用户758次,更与厚板事业部紧密联动、协同跑市场274次,通过“沉浸式”的市场调研,直接为新品开发锚定了清晰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后续产品研发始终紧扣市场脉搏与客户期待。
在一次客户拜访过程中,业务员偶然捕捉到国内一家头部大型设备运输车辆制造企业的信息。此后,团队围绕该潜在客户的需求,历经一个月的持续跟进、技术对接与方案优化,最终成功将其开发为终端客户,并顺利拿下超高强钢订单。
虽然首单只有一百多吨,但这意味着新钢产品成功进入了这家月需求量仅200吨左右的高端客户供应链,并占据了其一半的采购份额。这也是新钢开发的重点超高强钢终端客户。
这种高效协同机制,已深度渗透到每一款新品从孕育到落地的全开发周期。前端,营销团队深入市场前沿,捕捉客户需求;中端,研发团队精准对接,攻克技术难关;后端,生产团队优化工艺,确保稳定交付。三方形成闭环,共同推动新品的快速市场化。
“要是没有深入一线跑市场、跟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这份付出,这次能拿下的订单量恐怕要大打折扣。”营销中心无锡代表处负责人回顾合作过程,深有感触地表示。
作为连接市场需求与内部生产的关键枢纽,营销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1-7月份新开发中厚板用户51家,其中终端用户37家。这种主动出击、深耕市场的开拓姿态,不仅为新品研发筑牢了充足的订单根基,更让每一款新品从研发启动阶段就有了清晰的市场落点。
破解“既要又要还要”的技术密码
新品研发之路充满挑战。每个新产品的背后,都是无数次试验、失败和再优化的艰辛过程。
在研发出口南非高强度低温冲击耐磨钢的过程中,技术团队遇到了较大挑战。新钢450级别的耐磨钢此前最大订货厚度为80mm,而该订单的最大厚度为100mm,且该订单要求产品保证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同时,还要具备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和冷成形性能。
“这就像要求一位运动员,既要拥有举重冠军的爆发力与力量,又要具备体操选手的柔韧性与精准度,想让两者完美兼顾,难度极大。”耐磨钢产品工程师用这样生动的比喻,精准道出了此次研发过程中平衡多性能指标的艰难。
当研发陷入困境时,产品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在成分设计优化和热处理工艺优化两方面双向发力。经过多次试验,团队最终采用全新的技术路线,破解了这一难题,成功交付订单。在走访南非客户时,对方给予了新钢耐磨钢高度评价。
铁标耐候桥梁钢Q420qDNH-TB的研发,同样是一场与性能制衡难题博弈的硬仗。“这简直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想让各项关键性能同时达标,一开始真觉得无从下手。”研发工程师用这句通俗的比喻,道尽了最初面对技术困境时的棘手。该钢种需同时满足420MPa高强度、卓越低温韧性和耐大气腐蚀性,更要保证焊接安全——这些性能指标本身就如同水火般难以相容。
最棘手的矛盾来自成分设计:提高耐候性需要增加磷、铜含量,但这些元素会恶化焊接性能并损害低温韧性。经过上百次试验,团队采用复合设计,通过精确控制敏感元素的含量范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如今的新钢厂房里,一批批高端特种钢材正缓缓走下生产线,它们即将踏上旅程——有的将运往中国西部的大山深处,支撑起跨越峡谷的大桥;有的将远渡重洋,成为北美和东南亚地区工程机械设备的关键部件。
这些钢材承载的,不仅体现机械与建筑的力量,更是新钢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于超越的精神。正如厚板研究所研发工程师所说:“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我们对市场最好的回答。”
在新钢集团整体部署下,厚板事业部坚持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提升厚板研发与制造水平。通过现有设备的改造提升,进一步强化轧制能力,向着极薄和极厚两大极限规格不断迈进,为拓宽接单范围、调优品种结构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和市场推广,“新钢制造”在国际高端特种钢材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