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公众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行业动态
央地密集部署 新一轮智能制造施工方略浮现

发布日期:2021-04-23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一轮智能制造施工大幕正在开启。《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多个部门正密集展开部署,从加快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到加快培育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到加快重点骨干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系统施工方案已经浮现。与此同时,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在内的多元资金也将进一步支持企业上云和数字化改造,加快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应用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在宝钢湛江钢铁厂,基于5G专网的数字智慧工厂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5G机械臂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毫无分差地完成分拣与抓取动作;机床设备、机器人、机械臂的运行数据在3D可视化大屏上实时展示。项目建设方、中国联通政企客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方一明告诉记者,5G智能工厂改造为宝钢湛江钢铁厂提升效率达48%,优化人员超500人次,年节省成本约2亿元。

这只是我国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缩影。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涌现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不过,智能制造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中国工业互联网智库委员会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但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特别是制造装备领域的融合有待深入,同时传统企业、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生态体系尚不完善。

“十四五”时期,智能制造发展顶层设计将进一步完善。工信部4月14日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发展路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与此同时,针对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部门正联合部署新一轮支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国务院国资委也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引导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发挥国资国企海量生产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5G赋能千行百业和大规模商用。

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也将进一步加码。工信部表示,鼓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投资力度。地方上,辽宁今年将安排30亿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推动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打造300个以上应用场景,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佛山提出,2021年将进一步扶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单个项目扶持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利好政策也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头部企业正竞相布局智能制造。京东集团日前与常州开展全域智能产业合作,将投资100亿元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海尔集团表示,今年将重点围绕物联网 大数据 5G AIoT平台打造布局智慧、高效、绿色的智慧工厂与灯塔园区。中国联通则发起设立5G产业母基金,围绕工业安全、终端及设备、装备及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通过投资垂直领域的子基金,撬动多方资金投入。

在专家看来,智能制造是一项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长期性系统工程。“十四五”时期需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聚焦重点领域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胡洁表示,下一步需要加快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工作,突破软硬件“卡脖子”挑战,实现核心工业软件的国产化。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行业和5G网络技术的融合,构建新一代的智能工业互联网络。重视工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实现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主体之间数据连通。同时重视降低数据安全隐患,提升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等级,保持工业制造系统智能化和信息化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

方一明也表示,由于工业现场场景复杂难以标准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形成规模,制造业总体水平不均衡,智能制造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需要加大战略性引导资金的投放,让资本市场在智能制造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聚焦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行业,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上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扩能、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