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
公众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行业动态
碳达峰路线图浮现 万亿级市场将开启

发布日期:2021-03-0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多行业多领域多企业也按下减碳“快进键”,谋划各自的路线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支持碳达峰着墨颇多,除了提及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发展外,还首次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贷业务将进一步加大对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的支持,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今年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将加大。随着新一轮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多个领域将得到更大发展,有望形成千亿、万亿级市场空间。

       多领域碳达峰路线图浮现

          应对气候变化,要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将出台的行动方案正是指向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农工党中央建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排放总量居高与目标时限紧迫并存、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压力并存。“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进碳中和起步期,应以高标准的刚性约束来起好步,要完成碳达峰任务的60%,争取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为碳中和打好基础。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而多地也在谋划各自的碳达峰路线图,部分省市更是明确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例如,上海表示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四川则透露,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省内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

       能源、交通、钢铁等行业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农工党中央建议,尽快制定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明确行业达峰时间和达峰排放量,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推动重点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

       近日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中国华能成立碳中和研究所,中石化、中海油等能源企业也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

        在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看来,应该以电力安全为核心,推进我国碳达峰规划。同时,由国家能源局在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全国的碳中和十年规划,统筹推进碳中和。他建议这一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能源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董事长刘绍勇指出,我国民航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碳排放远没有达到峰值。建议制定民航碳排放指导方案,应充分考虑中国民航的发展实际,保持行业发展与控制碳排放的平衡。同时,统筹碳市场机制,推进民航行业碳市场建设,并且建立航空业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

         新能源、节能环保万亿级市场待启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按照此前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总经理马永生建议,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的能源保供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大力发展氢能,既要用好工业副产氢,更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断提升“绿氢”比例;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实现规模高效利用。

       “核电是未来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认为,对我国而言,核电发电量占比在10%到15%是合适的,但目前不到5%。

       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鑫认为,“十四五”传统清洁能源领域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而新兴清洁能源领域,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利用技术也将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技术逐步成熟。传统节能服务领域将进入模式转型期,新兴节能服务领域正在加速向数字化、电气化和清洁化方向转型,综合能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拥有万亿级市场潜力。在生态环保领域,综合环境服务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专业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环保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将形成千亿、万亿级市场空间。

      多举措力促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透露,央行已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下一步,将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绿色创新项目倾斜。并将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2020年推出的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在今年会部分转向绿色金融领域。“监管部门将研究绿色资产和棕色资产差异化设置风险权重的可行性,完善对绿色金融领域信贷支持的激励机制。此外,信贷业务将进一步加大对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的支持,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今年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将加大。”王一峰表示。

       尽管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存在短板,有待补齐。“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认为,各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热情很高,但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增量扩面亟待进一步提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建议,对支持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建议在再贷款支持、绿色债券发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研究出台针对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