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官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4-08-23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等地接连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高温天气带动了用电负荷激增,多地电力负荷刷新历史纪录。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7月份以来,华北、华东、华中、西南4个区域电网及江苏、浙江、山东等17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面对电力负荷激增,如何做好能源保供?
火电仍发挥压舱石作用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火电仍是我国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支撑电源,还需在较长时期内发挥压舱石的作用,这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转型的前提。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等电力缺口较大区域,一批清洁高效支撑性火电相继投入运营。西北地区大型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区风光基地配套新增布局的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火电项目,也有力保障了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高效利用。火电项目的布局,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打下了良好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火电发电新增装机容量4462万千瓦。全国火电装机累计达到14.05亿千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45.8%。全国煤电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为54.9%,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电源,充分发挥了兜底保供作用。
煤炭企业、火电厂和主要港口存煤量也处于历史高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重点煤炭企业存煤6300万吨,比5月末增长3.6%;火电厂存煤约2.1亿吨,比5月末增加约1300万吨;主要港口存煤7400万吨,比5月末增长11.0%。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火电仍是最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的灵活调节资源。2021年至2023年,我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超过2亿千瓦。经过灵活性改造后,煤电机组最小技术出力可从50%至60%额定容量降至30%至35%,部分机组甚至可降低至20%至25%,调节范围大大增加。2023年我国正式出台了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用于体现煤电支撑调节价值、保证电力系统有效容量充裕。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出台,对于推动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确保煤电行业持续健康运行,更好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价值。
新能源发电量稳步提升
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其在迎峰度夏保障能源供应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
今年1月至6月,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今夏电量供给中,新能源发电量已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的两成,成为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保障。
今年1月至6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1.53亿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1.28亿千瓦(风电0.26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02亿千瓦),占比达83.7%。截至6月,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7.1亿千瓦,占比55.7%,同比增长24.2%。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并网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7亿千瓦、7.1亿千瓦、4.3亿千瓦。
从地区来看,今年上半年,江苏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广东和山东超过700万千瓦,河北、浙江和安徽超过500万千瓦,有力提升了上述地区电力系统迎峰度夏能力。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提高新能源电站可靠出力水平,新能源电站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能源供给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电力需求响应能力加强
大电网是实现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面对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跨区跨省电力支援、优化调度运行、加强电网运维等手段保障了电力的大范围余缺互济。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互通电网,已建成投运“19交20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有效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十四五”时期以来,已建成雅中—江西、陕北—武汉、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特高压直流重点工程,全国跨省跨区送电能力显著提升。渝鄂联网、闽粤联网等跨省跨区背靠背直流工程建成投运,全国省际电力互济互惠全面展开。
今年以来,电网企业投资显著增加。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随着电网工程建设提速,电网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网将为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此外,拓展调节需求响应资源,已成为迎峰度夏工作的另一重要抓手。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负荷管理持续丰富和拓展内涵,通过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响应能力建设,助力保持电力供需平衡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我国电力行业还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加大推广范围及执行比例,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持续探索和创新电力需求侧管理。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了需求响应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中专门新增需求侧响应章节,全面加强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需求侧响应从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负荷中心地区向全国大范围推广。电动汽车充电桩、商业楼宇空调、用户侧储能、分布式新能源和大数据中心等需求响应主体不断丰富,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削峰、填谷等需求响应在降低负荷尖峰、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储能调节作用日益凸显
抽水蓄能是当前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各地抽蓄项目密集落地、加速开发,全国抽蓄新增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已建抽蓄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对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电力安全保障水平、支撑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等特性,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包括新型储能在内的能源新业态重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3.9%,“新能源+新型储能”、独立储能、共享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新型储能对于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
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终端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通过不断加强电源和储能灵活调节能力、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协同运行水平,在用电管理上采取更灵活、更智能的策略,将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确保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增添更多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