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官方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0-06-16
本报记者 张苓
2020年初夏的古都西安,阳光格外明媚,如同西北人的火热情怀,映射出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更大发展机遇。此时,津陕两地四家企业已将目光放眼于时下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领域,一场打造“西部氢都”的新动作已在这个明媚夏日按下“启动键”。
“氢能是人类清洁能源终极方向之一,陕鼓的战略方向完全符合氢能的发展大势,同时在助力氢能利用领域方面历史悠久。” 6月4日,在西安召开的“2020西部氢都与陀罗尼大健康发展论坛暨合作签约仪式”上,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说。当天,陕鼓集团、荣程集团、西安瀚海氢能、中建西北设计院四家企业,在津陕两地政府见证下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西部氢都。
氢能被誉为人类重要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要达到10%。钢铁作为高耗能行业,钢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全球近75%的钢铁生产采用高炉和转炉工艺,每生产1吨粗钢就会产生约2吨二氧化碳。为减少碳排放,氢气炼铁工艺正逐渐在全球兴起,成为钢铁行业清洁生产的方向。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装备技术品牌供应商、分布式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自1997年以来,陕鼓先后与国内外多家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在“氢还原炼铁工艺技术”“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有机化学储氢技术”“氢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追踪”等多项涉及氢能的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截至目前,陕鼓所提供的加氢、脱氢装置已达147个,煤制氢工程总包项目有2个,同时还正在推进5个与氢有关的产业发展项目。
事实上,发力“氢能”这样的绿色能源产业正是陕鼓50余年持续转型发展的“基因内核”,推动陕鼓着力向“零碳”企业迈进。
“人类能源的发展趋势是低碳和零碳,陕鼓回收并利用的能源是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能源,陕鼓就是为人类实现零碳而奋斗的能源企业。”李宏安这样说。
而在陕鼓的能源基因里,绿色环保技术是不可忽视的“硬核”。为此,陕鼓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构建了陕鼓工研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陕鼓欧洲研发中心、陕鼓布尔诺研发中心、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智囊”及国际资源创新平台,开发分布式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陕鼓自主研制的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BPRT、烧结余热回收与烧结主抽风机联合驱动机组SHRT应用技术荣获联合国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系组织(IPEEC)“十大节能技术和十大节能实践”奖,并获得2019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得到了国际认可。陕鼓自主研制的轴流压缩机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产量达1900余台套,居全球第一。陕鼓已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十三五”期间,陕鼓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达到10%。
特别是近年来在能源技术基因的基础上,陕鼓通过持续创新,建设了全球首个能源互联岛运营中心,成为了行业内万元产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截至今年5月底,陕鼓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回收并创新利用的能源总功率累计达19.55GW,相当于三峡工程90%的发电量,每年减少原煤用量43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亿吨。
“在冶金等流程工业领域,为助力‘零碳’目标的实现,陕鼓运用‘能源互联岛’思维,围绕钢铁行业‘生态环保、节能减排、能源互联、高效先进’的转型升级目标,将余热余压充分高效回收利用,并在多家钢铁企业‘退城入园’‘产能置换’项目中推广实施。”李宏安告诉记者。
以华北地区某5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跨省搬迁为例:陕鼓针对钢铁行业用户“退城入园”“整体搬迁”需求,从能源互联、环保、冶金全流程能效优化、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升级等视角出发,通过采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能源梯级利用等能效优化系统解决方案,使能源利用率提升5%-7%左右;每年为用户增加收益超过3.37亿元;同时可实现全流程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零排放和环保全面达标,助力了钢铁企业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大气治理、生态环境改善。
在综合园区和智慧城市领域,陕鼓通过能源互联技术,从安全、智慧、绿色出发,可实现多元综合能源的一体化与系统化利用。在中国第一个汽车行业能源互联岛项目——陕西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园能源基地建设项目中,以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解决方案规划建设了燃气锅炉站、污水处理站、智慧空压站、地源热泵站、各级配电室、厂房动力管道等能源供应一体化系统,使园区达到了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良好效果。仅建设投运地源热泵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天然气耗量8.91万Nm³,节约运行费用超过22万元,年减少CO2排放量261吨,为推进“零碳”经济的发展输出“陕鼓方案”和“陕鼓智慧”。
“未来,以制氢、储氢、运氢技术与钢铁冶炼和煤化工工艺耦合,实现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超低排放和绿色制造,将成为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陕鼓正携手业内企业为之奋斗”李宏安满怀信心。
编辑:陈曦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